能力与境界

08BcQKB8M_34dO.jpg


人的能力千差万别,各有所长,也各有所短。方丈有方丈的能力;小和尚有小和尚的能力;农民有农民的能力;教授有教授的能力……


尽管彼此的能力不同,素质不同,领域不同,但是,在为人方面,做人的标准和价值观是否应该相同?


这么多年来,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:你我的能力虽然不同,但做人的标准应该是相同的。但是,也有的人认为能力不同,做人的标准也应该不同。


能力指的是什么?


就是能胜任某种工作的主观条件。譬如,农民能把地种好,医生能把病人的病治好,和尚能把经念好,军人能把国家保卫好……大家天天在重复做一件事情,能力难道还不容易培养吗?


但事实是,大家的能力差别很大:和尚与和尚的能力差别很大,工人与工人的能力差别很大,军人与军人的能力差别很大,医生与医生的能力差别很大……


为什么做同样的工作,能力差别会这么大呢?


因为能力差的人往往不想改变自己、提升自己、得过且过,管不住自己,受自己的情绪支配。


我们人很容易犯一个低级错误:总是看别人成功时的风光和喜悦,而不去想别人埋头努力时的刻苦和艰辛。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收获、成功的一面,幸福、喜悦的一面展现给世人,把自己失败、挫折的一面,痛苦、纠结的一面隐藏起来。其实,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、难以想象的努力。


古人讲先尽人事,后听天命。做任何事情,前面的百分之五十必须先尽人事,后面的百分之五十才能听天由命。人为的部分你都没有努力,没有做到全力以赴、竭尽所能,你怎么敢跟天说“我听你的命”呢?


你若是听天的命,天也不会理睬你。你没有把人可为、可控的那部分努力地完成,把全部工作都推给了天,天也会替你发愁。碰到你这样的凡夫俗子,天也无可奈何。


其实,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别,不是能力的差别,而是德行、境界的差别。就一般凡夫而言,能力达到一个高度已经很难了,第二个阶段——做人,会更难。


我们人真正应该突破的是做人的境界。在培养能力的阶段你都管不住自己,提升不了自己,更不必提在做人的阶段你能达到什么境界了。做事是属于形而下的范畴,做人是属于形而上的范畴。形而下的你都做不到、不愿意突破,谈何形而上?


人的人格魅力来自哪里?


不是来自你的才华能力,而是来自你的心胸、气量和格局,也就是你的境界。


人往往任劳容易、任怨难,每天工作累得要死没有问题,但是受不得一点委屈。你若是问他一句:今天是不是没有干活呀?是不是又在好吃懒做呀?他马上就觉得委屈了,甚至一下就爆发了,心胸、气量、格局马上就显现出来了。我们的修为、德行是高是低,就是在这时候见分晓,不是用能力来衡量,而是看我们的境界。


人的成长也是分两个阶段:一个是能力培养的阶段,一个是境界提升的阶段。


一般而言,二十五岁之前是学习知识,二十五岁进入社会之后,就开始培养和提升能力了,这时候是靠能力在社会上立足。


但是,人最终是要解脱、要无我的,所以到五十岁之后就要开始讲境界了。一个人到了五十岁,如果知识还没有储备好,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,他就不可能再成为一个知识分子、一个有能力的人了。


人在二十来岁,三十来岁,甚至四十来岁之前,都喜欢凸显自我,争强好胜。五十岁之后,心自然就平静下来了,想真正做点事情了,不会因为别人理解就做,不理解就不做。


人生到了这时候,该看透的已经看透,该看明白的也已经看明白。如果这时候还没有看透、看明白,恐怕这辈子都很难再看明白、看透了。


如果你的第一个阶段—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完成,你就把精力放在能力的培养上。当过了四十岁、五十岁,你的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,你就不要在能力上下功夫了,而要在境界上下功夫,好好修正自己。


如果到了五十岁,你的境界还没有建立起来,那么你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,你的后半生会过得很痛苦。前半生没有能力,碌碌无为,后半生又没有境界,你每天都会活在烦恼中、纠结中,看谁都不顺眼,心里不平衡。


当你没有能力的时候,别人会拿能力来要求你;当你有能力的时候,别人会拿德行来要求你。


因此,有时候身边的同事、弟子对我的做法不理解,甚至有意见:这个师兄弟好吃懒做,不学无术,师父都不管他,不要求他;那个师兄什么都会做,那么勤劳,师父却处处看他不顺眼,苛求他,责骂他。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呀?


越是有能力的人,越是能干的人,我越是对他吹胡子瞪眼睛;越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,我越迁就他。他本身就是一个上进心很强、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,我就会用他心中的那个大标准、大愿望去要求他,鞭策他。


他本身是一个没有上进心的人、只想混日子的人,我对他高要求也没有用。除非哪一天他醒过来了,想努力、想上进了,这时候再要求他才有用。


640.jpg


其实,不管处在哪个阶段,能力和境界都是并存的,并非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就纯粹看他的能力,不看他的心胸、气量和格局。做事的过程就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心胸、气量和格局。


有些人一味地追求成功,做事急功近利,亏缺了德行,损坏了自己的形象,被身边的人“枪毙”了,被社会“枪毙”了。这种所谓的成功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
如果你真的认可万行,来到万行身边,就把自己完全交给万行。我们追随一个人,辅佐一个人,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人有理想、有抱负、能自律、有情怀,我们才会往他身上投入情感、物质、体力、钱财等等。


同样,我收了这么多弟子,这个弟子有理想、有抱负、有事业心,我就在他身上多下功夫;那个弟子好吃懒做,出家只是为了混日子,解决温饱问题,没问题,我也可以保证他的温饱。


但是,我不会在他身上投入太多时间、精力、情感和金钱等等。因为我没有办法让他成功,也没有办法让他成功之后帮助更多的人。


譬如,FY想出家、想弘扬佛法,把自己奉献给他的信仰、奉献给佛祖、奉献给社会。既然他有这个宏愿,我就按这个标准去要求他。如果他没有这个宏愿,我就会用另外一种标准要求他。我会因材施教。


当初我在五台山的一个寺庙给他剃度的时候,就问他:“你是想当三年、五年和尚,还是想当一辈子和尚?”他说他要当一辈子和尚。既然如此,我就给他设计和制定了当一辈子和尚的标准和道路。


如果你只想当三年、五年和尚,过一段出家人的生活,那也没问题,我会按三年、五年的标准来要求你,为你做设计。如果你只想出家一百天,体验一下出家人的生活,我也欢迎你种下一个善因,我会按一百天的标准来为你做设计。


佛教里有罗汉的发心、菩萨的发心、佛的发心。发心不同,收获就不同,最后的结果也不同。


有些人以为出家是享受清闲,自由自在,没想到出家后更辛苦,束缚更多。因为每个人的习气毛病都有一个规范期、自我约束期。当你过了这个规范期,身心规范好了,进入了轨道,从勉强的自律达到自然而然的自律,这时候你就解脱了。


当你还没有进入到自然而然的自律状态,而是被迫自律时,你就会觉得很辛苦、很烦恼、很痛苦。


譬如,出家人一日三餐吃得很清淡,每天要做早晚两堂功课,还要出坡劳动。你会觉得出家比在社会上工作还辛苦。而且这也不能做,那也不能做,也不如在社会上那么自由。


但是,当你习惯了佛教的理念,习惯了佛教的生活和作息时间,喜欢佛教的价值观之后,你会发现自己感觉很舒服、很自在。就像一条鱼回归了大海,怎么游都不会遇到障碍。因为你已经能本能地、自动地避开礁石了。


任何一个人要想在他的领域里获得成就,都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和努力,不仅能力要培养,境界、格局、德行更要提升。


只有从众多优秀的人才中脱颖而出,你才会在你的领域里立于不败,真正把你内在的智慧芬芳散发出来,让寻觅甘露的“蜜蜂”“蝴蝶”自动地飞向你。


其实,每一个行业、每一个领域都可以成为信仰的载体,都能成就人的信仰。


当一个人能安心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,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。如果你在这个领域里不好好干,干不好,跑到另外一个领域,你也同样干不好。因为你带着一颗不平衡的心、不持久的心,到任何一个领域,你都不可能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。


同样,你在东华禅寺受不了气,跑到西华禅寺也会受不了气。因为你没有超越受气,你到哪里都会有让你受气的事情发生。


凡夫俗子往往只会抱怨环境、抱怨他人,眼睛只看到外面的环境、看见他人,而看不见自己的起心动念,看不见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。


因此,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信仰真正落地实施,从始至终都保持一个速度,那是非常困难的。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,你可以纠结、可以抱怨、可以愤怒、可以有各种情绪,但是纠结完了、抱怨完了、愤怒完了,你还要踏踏实实地继续做事。


有句话叫“莫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现在有的人把它改成了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“莫”“不”的差别是很大的。


“莫”是苦口婆心地交待了又交待:你不要做这个,不要做那个。而“不”是斩钉截铁,命令式的。你们可以体会一下它们的不同。


在释迦牟尼佛生活的时代,修行人很多。在释迦牟尼佛还未出家修道之前,印度就已经有很多修苦行的人、修梵行的瑜珈士。但是,为什么最终只有释迦牟尼佛修成了正果呢?


因为他学有所成、修有所成之后,没有坐在神坛上享受他的果实,而是走下神坛,到红尘中去任劳任怨地服务众生。


服务了四十九年,终于成为受人尊崇、信仰的佛陀。因此,今天我们只记得一个释迦牟尼佛,而不记得其他的成就者。


同理,你想修行、想成就、想功德圆满,你也要为众生服务、为社会服务。当有一天你成佛了,你更应该为众生服务、为社会服务。


众生痛苦,我痛苦;众生快乐,我快乐;众生成就,我成就——这才是佛的境界。


希望东华禅寺的出家人和信徒,包括社会上的人,都不要做一个活死人。


什么叫活死人?


就是活着,但精神已经死了的人,对他人、对社会无用的人。


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

应该做一个死活人——死了,但依然活在大家心中的人。


做死活人还是活死人,由谁来决定呢?


没有人能左右你,没有神能主宰你,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,因为你才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者。


gaitubao_71211183013_看图王.jpg


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,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、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。


15岁信佛、18岁出家、29岁证得生命本源,30岁复建东华禅寺、4年佛学专业、7年闭关、19年建寺安僧、1万多场开示演讲、千万言著述、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……


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:信教先爱国,学佛先做人,修道先发心;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;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;2000年至今,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,并多次荣获省市“模范和谐寺观教堂”称誉。


从童真入道、闭关证悟,到建寺安僧、讲经说法,历经三十余年,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——《东华禅》


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,万行大和尚将《东华禅》修行法门无私奉献,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《东华禅》融通人生四大关系:我与家庭的关系,我与社会的关系,我与国家的关系,我与自然的关系,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。


WeChat 圖片_20190330180110.png



14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